泛旅游开发运营服务平台
登录 注册

大运河规划,8个省市在行动

2020-11-30 来自: 旅思马记 浏览(2099)


牧青按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纲要》明确了6个重点、4项工程、2项活动、5个保障、3个带,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协调、保护传承利用机制创新等6个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等4项工程;精品线路和统一品牌、运河文化高地繁荣兴盛等2项行动,等等。

《纲要》要求“加强党的领导、做好组织实施、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法律保障、抓好督查评估”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还要求“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等等。在此《纲要》统领下,近两年来,大运河所流经的8省市、25个城市都在忙于规划。其规划重在“融合”二字,包括沿线省市之间统筹协调融合、自然与人文融合、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融合、城乡一体化融合,传承保护与创新利用融合、多规合一融合,等等。那么,大运河文化带的融合内容、方向和路径是什么?

我认为,大运河保护与利用内容重在“三遗“,亦即“三老”资源:一是自然遗产,这是老天爷赐予的;二是文化遗产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27段河道、58个点、20819公顷遗产区、54263公顷缓冲区,涉及类型包括闸、堤、坝、桥、水城门、纤道、码头、险工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仓窖、衙署、驿站、行宫、会馆、钞关等大运河的配套设施和管理设施,和一部分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三是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县级的,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化土特产品,各地极为丰富,这是老百姓创造的。

“三遗三老”资源,应通过“融合+还原”活化为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特定市场区位和消费需求下的全息化生产和生活,就是最极致、最合理、最简便的保护和利用方法。我们不要直接奔着旅游去,更不要直接奔着文化和历史去,文旅融合的关键就是回归原生活。(马牧青)

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我国第一条以文化建设为主要指向的带状发展战略,其沿线8省份如何守护“根与魂”?又如何在规划中紧握联合发展的机遇呢?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征调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邗沟”,成为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和从宁波入海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里在正常通航的运河,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功能,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空间布局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申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

紧随其后,沿线8省也将发展规划聚焦在了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上。


 一 

北京

“一河、两道、三区”发展格局

大运河北京段全长82公里,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沿线文物等级高、分布密集、时代跨度长、类型丰富,既是明清北京城连接西北部园林的纽带,也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方的大动脉,如今还是连接北京中心城与副中心的枢纽。

 2019年12月5日

《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正式发布。

以时间为轴的“三阶段”中长期发展目标被提上日程。

2025年,大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整体改善,水系水质全面改善,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滨水空间可达性、趣味性明显提升。

2026至203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大运河滨河生态文化廊道全线建成。

2050年,魅力运河、美丽运河、多彩运河、协同运河全面建成。

同时,北京也开始着手建设以大运河为轴线的“一河、两道、三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两道”即全线滨河绿道和重点游船通航河道。重点推进南长河、玉河、通惠河、潮白河、北运河等绿道建设升级;同时,开发重点游船通航河道,确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运河通州段实现游船通航。

“三区”即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建设。

▲京杭大运河通州段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二 

天津

一条流动的文化旅游带

北运河天津段是我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记载的北运河修建于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粮北运,保障首都供给,此后元、明、清三代延续使用。

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90千米,列入申遗河段的运河长度71千米,遗产区面积975公顷。其中,北运河部分自武清区筐儿港减河与北运河连接处至三岔河口狮子林桥,长48千米;南运河部分自三岔河口狮子林桥至西青区杨柳青镇镇区,长23千米。

该段运河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南运河与北运河的交汇处,是元代海漕转运节点的重要历史见证。

2019年

天津市编制出台《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进一步整合天津市大运河沿线资源,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导向,构建享誉全国的北方运河缤纷旅游带。

其外,天津还建立起了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

2020年4月,在进一步推动天津大运河文化带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了调整后成立的“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名单,以助进一步统筹推进天津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航拍夜幕下的大运河 新华网刘丰源/摄


 三 

河北

运河风韵 串珠成链

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

大运河2014年成功申遗,河北省南运河沧州-衡水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险工“两点一段”列入其中。

2019年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编制完成,启动了邢台段、邯郸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资源调查,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并规划开展隋唐运河、大清河流域考古调查,开展有关河道、堤防、码头、设施等遗址考古。

大运河流经的河北境内的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市,也由此开启了“大运河文化”聚焦发展模式。

其中,沧州市推进大运河沿线绿化工程,构建“林水相依、绿廊相连、绿块相嵌”的大运河绿色长廊,众多的森林公园、家庭林场、采摘园、生态休闲园随种植体量的增大“破土而出”。

邢台市则开展油坊码头及险工维修保护,恢复了明清时期油坊码头面貌,还积极推进着贝州古镇和运河水镇项目。

衡水市通过“记住乡愁、农耕记忆、漕运印象、非遗表演、码头名人”等主题活动,充分挖掘运河漕运文化、民俗文化。

邯郸市摸排141.8公里的河道文化遗产,梳理出大运河历史概况及沿线文物遗存、名村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等基本情况,整理编印《邯郸大运河》资料汇编。

▲航拍大运河景县段一角 新华网张润贞/摄


 四 

山东

讲好千年运河的齐鲁故事

大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山东省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

申遗点段包括南运河德州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中河台儿庄段等8段运河15处遗产点,总长186公里,遗产区面积为16603公顷,缓冲区面积29501公顷。

2020年3月25日

《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正式印发,对山东境内大运河文化发展区域范围进行规范。

其中,规划核心区为运河主河道流经的18个县(市、区);拓展区为沿运5个市,由北向南依次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济宁市、枣庄市。

与北京大运河发展相关规划展望相同的是,山东省也将大运河文化发展视线延伸至2050年,同样分为“三阶段”,其中,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被作为阶段性聚焦发展的重点。

2020至2025年,大运河(山东段)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现场标识、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阐释水平高的大运河专题遗址博物馆、陈列馆或展示馆。

核心区范围内现有文化遗产梳理甄别全部完成,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分级分类展示体系基本建立,重大遗产保护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2026至203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整体系统保护,现代化展示体系全面建成,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态传承。

▲山东省东平县的京杭大运河戴村坝 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五 

江苏

“运河牌”已经成为“先手牌”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全境,全长约700公里,流经徐州、扬州、苏州等8个城市,联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河流,太湖、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微山湖等五大湖泊,将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等地域文化有机串联起来。

2019年12月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炉,在全国率先构筑起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四梁八柱”。

成立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出台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编纂出版全国首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设立全国首只、初始规模200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行全国首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用于资助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

近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主体大运塔和博物馆建筑已基本建设完成,其地点就位于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紧邻大运河河道,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呈长方形,造型宛如一艘即将扬帆的航船,停靠在岸边,预计将在2021年7月1日前开馆迎客。

▲江苏省淮安市白马湖畔 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六 

浙江

“1+5”打造“华彩段”

中国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和浙东运河。

江南运河为京杭大运河的南段,北起江苏镇江,南至浙江杭州。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西起杭州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

2020年4月14日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发布《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范围,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五市沿大运河的25个县(市、区)。

《规划》提出分阶段发展目标:

近期为2025年之前,是强化保护和科学利用阶段;中远期为2026年至2035年,是深化巩固和全面提升阶段;远景展望至2050年,力争将大运河浙江段打造成为文化浙江的“亮丽名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标志性品牌。

此外,“1+5”战略定位成为了浙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依托。

“1”是总体定位:即将大运河浙江段打造成为国际影响最广泛、遗产保护最有效、功能价值最突出、生态环境最优越的中国大运河华彩段。

“5”是着力打造五条带:

一是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由区域性保护向全面性保护发展,打造树立国际标杆的文化遗产展示带;

二是推进大运河沿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文明示范带;

三是贯通全省运河及沿线的历史文化长廊和休闲游憩长廊,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带;

四是畅通大运河航运通道,加快推进运河航运转型升级,打造重现通江达海的千年古道水运带;

五是立足浙江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运河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打造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放利用带。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亮灯工程线长度达22公里 新华网祝立铭/摄


 七 

河南

“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

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和永济渠。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开凿于隋代。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成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020年1月

《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正式发布。

《实施规划》划分了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核心区指大运河主河道流经的40个县(市、区),拓展区指主河道流经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9个省辖市除核心区之外的地域范围,辐射区包含除核心区和拓展区之外的省域范围。

其中,河南谋划“两轴三极七片区”的空间布局。

“两轴”是指依托隋唐大运河南北两段运河,根据沿线城镇历史地位、文化资源等,打造沿通济渠古都发展轴、沿永济渠古城发展轴。

“三极”是指发挥洛阳、开封、郑州三大古都历史资源富集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运河示范城市。

“七片区”是指发挥沿线文化地理特征突出的优势,推动形成资源要素分类集聚、错位互补、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区域空间布局,通过打造通济渠洛阳片区、通济渠郑州片区、通济渠开封片区、通济渠商丘片区、永济渠焦新片区、永济渠安鹤片区、大运河濮阳片区,构筑大运河实体与地域文化伴生共荣的集中展示空间。

▲大运河沿线省市夜景 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八 

安徽

皖北文旅焕发新生机

隋唐大运河在安徽省境内属于通济渠,沟通黄河和淮河,流经淮北和宿州两市,全长180公里。

其中,通济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县境内,全长41.5公里,均为废弃河道,部分河床为地下遗址。

泗县境内则留有隋唐运河故道,这也是隋唐大运河现存唯一一段“活运河”。在“中国大运河”中,安徽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两个申遗点入选。

▲航拍镜头下的隋唐大运河泗县段 新华网陈扬/摄

2019年12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进而编制《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3个专项规划,按照“运河为线、城镇为珠、串珠成链、以链带面、扩面促联”的思路,构建“一轴、双核、多点”空间格局。

淮北市、宿州市先后编制了《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柳孜运河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等。

如今,精心谋划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安徽省发挥境内大运河段9项音乐类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资源优势,将泗州戏、渔鼓道情、花鼓戏、梆子戏、唢呐等表演与流动的运河相融合,让观众有了美妙的沉浸式视听享受。

宿州泗县投入建成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展馆内共设置“隋唐气象”“人工开河”“水路繁花”“南北余韵”“又见运河”5个固定展厅,多角度还原人工开凿运河缩微场景,展示粮船、人物、工具、隋唐大运河水系图、古运河漕运等场景,再现历史上运河繁忙的水运状况。

淮北市隋唐运河古镇位于淮北市相山区,根据规划设计,古镇将结合隋唐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综合体,如今已经初具规模。

其外,淮北隋唐运河古镇和泗县运河小镇项目皆入选安徽首批“512”旅游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泗县大运河文化公园和新汴河景区综合提升创建项目也被纳入安徽省第二批“512”旅游重点项目推荐名单,计划总投资70亿元。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8个省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重点侧向上各有千秋,聚焦自身区域发展特点,将大运河文化历史传承与省域内部发展相联系,谋求更广泛的区域发展可能性与协调性。


旅发网董事长林峰邀请您,成为Ta的人脉圈

著作权合理使用与保护声明:

本网站转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均来自网上公开的信息,属于用户自主发布的行为,为保护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保护的原则,如若有侵权,请联系旅发网13261999085 核实后给予删除!

精彩评论

旅发网用户精彩点评,注册/登录后可直接发表评论,评论内容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旅发网无关!

匿名发布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