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旅游开发运营服务平台

发布需求

  • 发布需求
  • 发布招商
  • 发布服务
  • 发布文章
  • 提问题
  • 80幅地图讲透中国和陆地周边国家地缘局势

    出自: 中国国家地理BOOK

    2021-01-21

    浏览(2161)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编者按:

    “天涯”、“地缘看世界”,有些年轻的朋友可能对这两个名字不太熟悉,但若时间退回到十年前,那时候喜欢在网络上冲浪的人们几乎人人都上过天涯,多数也都拜读过“地缘看世界”的帖子。作者温骏轩从2009年7月开始分享自己对于国际时局观察的一些体会。他的解说风格与众不同,每段分析,都会配上地图,让读者“看图说话”。其中对地理、气候、历史、政治、文化的融会贯通,抽丝剥茧,常让人拍案叫绝。

     

    三年前,中国国家地理与作者温骏轩共同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解读了中国所面临的海权问题,上市后即卖断货,当年还入围了豆瓣网2017年度社科·心理图书。今天同系列的第二本书《地缘看世界》上市,作为《谁在世界中心》的续篇,本书解读了中国所面临的陆权问题,两本书共同为读者搭建起一副立体的中国周边地缘历史框架。


    温骏轩:

    《地缘看世界——欧亚腹地的政治博弈》即将发售,在这里一定要先感谢下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艰辛努力的编辑们。记得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是在2017年出版的,当时从策划到成功出版,用了三年时间。本以为第一本书出版之后,第二本的周期会短一些,结果仍是花了三年多时间。


    《无间道I》中梁朝伟对黄秋生说:“明明说好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都快十年了老大!”应该说,我比电影里的梁朝伟还是要幸运许多,最起码不用等上十年。编辑们总说也就我能够耐心等待如此长的出版周期,其实在这个快餐时代,他们的努力和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出版时间要这么久,个中缘由大家应该是能想到的。无论我如何希望读者能够明白,“地缘”视角所能诠释的绝不只有政治,而是一个可以扩大到 “人与环境”关系的广角,可大多数人听到这两个字的时候,还是会将它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地缘政治”已经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


    以这本书的副标题来说,我个人的本意是不需要加“政治”二字的,加与不加都不影响大家从政治博弈角度,去吸收书中的那些信息。一本天然被认定跟政治有关的书,可想而知会成为很多出版者的禁忌,更别说里面还有80多幅描绘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原创地图。不夸张的说,你几乎很难在书店里找到第二本这样的书,一定要再找一本,那就是《谁在世界中心》。



    鉴于系列的第一本书《谁在世界中心》的出版还算成功,出版方最开始的想法是沿用这个名字,命名为《谁在世界中心2》。第一本书解读中国所面临的海权问题,第二本书解读陆权结构,以上、下部的形式推出亦属完整。出于种种考虑,这个名字未能被使用,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个名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能够启用“地缘看世界”这个名字,在天涯耕耘多年的自己和很多老读者还是挺开心的。不出意外的话,以后其他内容如有机会出版,也会延续加入“地缘看世界”系列。


    成体系地写东西算是我的一个特点,很多次想细碎、随心地写点东西,却总难免自问:这些碎片式的文字是否值得花时间。笔耕时间愈久,愈发感觉到世上看似表面孤立的很多事物,背后却可能遵循着同样的规则,并互相影响。如果不把视角抬高拓宽,从事物的背后探寻规律,无论去解读历史还是分析时政都会流于表面。认识到这一点后,确定以一个相对宏大的视角,成系列地写一些东西成为了我的选择,多年来的积累就是这一选择的实践。在此,真心向喜欢这些文字的读者表示感谢。在“浅阅读、碎片化”时代,大家能耐着性子去看这种大部头实属不易。

     


    熟悉我的读者知道,我不大喜欢写时评,但也不是完全不写,而是不经常写。因为地缘视角总体是个战略视角,能够影响战略走向的事件并不会天天出现,要是天天写、月月评,那就只能用阴谋论来串连了,而这却又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曾经有读者评论,说我写时评不是在点评和预测时局,更像是在用时事来验证自己之前的理论。这样说不无道理。11年前开启“地缘看世界”系列时,我曾经说过这些文字是希望留给孩子长大后看的。与其说这是一个期许,倒不如说是一个自我要求。想做到这点,就必须让自己避免流量的诱惑,让键盘输出的文字更具基础性和前瞻性,经得起时间的磨练。


    “地缘·地理与时间背后规则”这句slogan是我想给“地缘看世界”做的定位。这里说的地理并不能窄化为自然地理,更准确的指向是我们身处的大小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和潜移默化的,而人也并不是只能被动去受环境影响。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改变你可以改变的”;二是“适应你不能改变的”;三是“知道你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接受前两点并不难,最难做的却是第三点。即便是历史上那些伟大人物,也往往对自己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作为一个凡人,如你我,倘若你想简单了解一下世界上和历史上那些能与不能的事,从而拔开迷雾,看清这个世界,不妨在“地缘看世界”系列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点读一读,或许有一些帮助。



    回到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来。总体来说,这本书是在解读一片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欧亚腹地。无论是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还是我提出的“新世界岛”理论,都认定欧亚大陆中心的这片腹地,对整个世界的主导权具有极大影响。这本书所做的工作,便是将亚欧腹地解构成一个个大小板块,做一个详细的梳理。蒙古高原、大中亚、青藏高原、西伯利亚、东欧平原这些大板块的基本面,克什米尔、河湟谷地、七河地区等等在历史和现实中发挥着枢纽价值的小板块,都将全景式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老读者们都还记得,“地缘看世界”这个系列最初源起一篇“中印地缘比较”的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成为了天涯论坛的热贴。核心结论,是印度作为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明古国、人口大国,最致命的缺陷是在欧亚大陆腹地缺乏存在感。反观中央之国,境况却是大不相同。传统上认为中国是个东亚国家,以核心区所处的区域来判断,这种认定并无不妥。然而当你实际解构当下中国的内部结构时,却会发现它有超过半数的领土其实并不属于地理上的东亚,而是欧亚大陆腹地的一部分。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一条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的瑷珲(后改为黑河),南至云南的腾冲,被世人称之为“胡焕庸线”。根据2000年数据表明,胡线东南占全国国土面积43.8%,人口占比94.1%。西北部则是人口稀少的新疆、西藏、内蒙、青海,四川、甘肃西部等地。

     

    ▲胡焕庸线地图 



    中国在东部经济发达的核心区的潜力,决定了中国有实力跻身世界“一类地缘政治板块”。除了中国以外,能够站在舞台中央的还有:美、欧(盟)、俄、印五个国家和地区。至于认定的标准和相关模式,在《谁在世界中心》的开篇有详细的解读。关键在于,光有核心区是不够的,中国在欧亚腹地的存在,才是中国在这五大板块乃至世界上的胜负手。


    可以说,如果中国没有这占比超半“荒凉”之地,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最直接的竞争对手会是印度;而有了这些,中国将有机会与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势力掰一掰手腕,让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央之国”。


    “木桶效应”是大家熟知的一个理论,通常认为决定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在于短板的长度。在这个理论指导下,补短板成为了很多人的努力方向。这个理论看起来并没有问题,不过具体到一个人和一个国家,必须正视的是无论你多努力,也是没有办法让所有短板变成长板的,比如身高和地缘。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能力范围内提升短板以外,更应该做的是尽量做强长板,然后与其他互补性的木板合纵连横,共同围就木桶。


    更直接点说,那个近几年一直在恐惧中国崛起的旧霸主,它在海洋上的优势是无法挑战的。但中国兼具“欧亚大陆边缘地区”与“欧亚大陆腹地”双重属性的特质,也是其他四个同级别板块所无法比拟的。想要在合作、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筹码,当下的中国更需要把目光投向自己拥有的那片欧亚腹地,思考如何通过这片土地强化与欧亚大陆其他国家的联系。

     


    2020年是一个能够让人类永久铭记的年份,人类在这一年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即便是对时局变化不感兴趣的人,也能感觉到疫情之后,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将大有不同。中华文明的一些固有品质(比如集体主义),以及这100多年来自强不息的追赶,让中国在这个魔幻的年份,客观上获得了加速度。


    在这个历史关口,这本全景展现中国地缘潜力的书能够出版,对于我来说实是一件幸事。有些忐忑的是,这些即宏大又基础的文字,肯定难以符合每个购买者的口味,总会有受营销吸引,买后觉得不喜欢的读者。不过如果有谁买了后觉得索然无味,倒也不建议退货,只当是一本工具书扔在床下,什么时候想到再去看,或许会觉得有些意思。


    这本书以及《谁在世界中心》一书的内容都成于十年之前。地缘影响是要透过时间来证明的,之所以在出版这件事上心态很平和,无外乎是那些在当时看起来有些前瞻和基础的解读,同样需要时间来验证。如果十年前那些文字是有价值的,时间越长便越能证明其价值;如果不是,又何必为了虚名拿来污人眼球。

     

    最起码我和为之付出数年努力的编辑可以向你保证,这不是一本言之无物,又容易过时的快餐书,值得你用一顿快餐的价钱去购买。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标讯

    更多>

    热门问题

    更多>

    燃旅视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