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旅游开发运营服务平台

发布需求

  • 发布需求
  • 发布招商
  • 发布服务
  • 发布文章
  • 提问题
  • 《八佰》热映之下:“四行仓库”的保护尴尬和旅游开发困局

    出自: 周易水 易水文旅

    2020-09-04

    浏览(1675)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电影《八佰》的热映,让位于上海光复路1号的“四行仓库”旧址成了热门旅游景点。多家媒体记录了游客排队、参观、游览、合影的盛况。虽然四行仓库纪念馆和纪念广场是非盈利机构,但这种盛况仍不禁让人感念,对历史的追念和感怀始终是文化消费中潜力巨大的一部分。


    见证过一场惨烈战役的四行仓库,在战争结束后,其实也见证了一段没有硝烟的商业奋斗史。像大多数历史遗迹一样,如何在新的年代保留下来并重获生机,经历了漫长而反复的试探。


    四行仓库始建于1931年,原是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联合仓库。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后,“八佰壮士”在仓库内与日军血战的故事,震撼时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后人也在知晓。




    但战争结束后,四行仓库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批发市场


    1937年10月30日,谢晋元部奉命撤离。四行仓库保卫战结束,日军接管仓库。


    抗战胜利后,四行仓库恢复商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接管仓库。此后,仓库投入民用,由当地一家仓储企业经营。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四库仓库一直被用作商贸市场。虽然1985年被正式公布为抗日战争纪念地,但并不影响它变成家具城、保龄球馆或文化用品市场,里面挤着200多家商铺,外立面被刷成艳丽的粉色,超大户外广告牌悬挂在外墙上。


    看起来,跟我们身边任何一座喧闹杂乱小商品批发市场没有任何区别。


    2002年,由于存在重大火灾隐患,四行仓库甚至被不少媒体相继曝光。


    直到2014年,四行仓库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准备进行保护性修缮时,设计师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情景仍是:




    整座西墙由于后期的使用需求开设了规则的洞口,外层还增加了许多空调机位,外墙经过统一粉刷成了粉色,原本期待中历史的斑驳痕迹根本无处寻觅。西侧的空地上也已经搭建出了很多楼房,眼前的一切都在提醒着团队,我们同70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已经相隔甚远。(引自澎湃新闻《十轮方案的斟酌:四行仓库修复》)



    事实上,四行仓库进行了水平颇高的修复,特别是西墙真切呈现了战斗留下的痕迹。


    这个修复项目,还获得了2017年十大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一同入选的,还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保护修复。





    历史遗迹挪为商用,也并不罕见。如果“商”得彻底,忘得干净,倒也罢了。但尴尬的是,四行仓库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难以磨灭的民族记忆,让它始终留在一部分国人心中隐秘的角落。


    1995年8月,时值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当时仓库的经营企业员工自发集体出资,在仓库一楼西南角设立了“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里面的展品都是该企业员工自费购买、四处募集来的,包括纪念章(币)、谢晋元日记钞及各类实物30余件。


    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枚“谢团长纪念章”。它是谢晋元被刺身亡之后,战士们每人一枚自行刻制的,每枚背后有唯一的编号。据说,这一纪念章目前仅存4枚,另3枚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上海市淞沪抗战纪念馆以及湖北通城八百壮士后人手中。陈列展里的这枚,也是当时四行仓库的经理吕传良到湖北通城,从一个老兵的后人手中买来的。


    但这个珍贵的民间展览,并不是那么起眼。1997年,仓库将陈列室搬至七楼的一个房间,2002年又扩建至120平方米。由于资金和精力有限,陈列室每周只在周五下午短暂开放,由仓库员工组成志愿讲解队,义务为参观者讲解。


    其实,四库仓库原建筑只有五层,哪来的“七楼”呢?原来,解放后,原仓库顶上又加盖了两层。这并不是违建,而是有合法产权证的。然而,这毕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遗迹的原貌。后来在2014年的改造中,四行仓库现在的业主百联集团又主动拆除了第七层。


    就是这样奇异地混杂着,历史的厚重和轻工业的浮华,都难以彻底抛弃对方。在混乱与破坏中,又保留着难以割舍的深情与感动,这或许就是文化的力量。而这种混乱与复杂,又何尝不是一些挣扎在现代化轨迹中的历史遗迹,所需要共同面对的?





    数度变身

    在那场惨烈战役结束后的80多年间,四行仓库的定位发生了多次变化。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在2005年。

    当年3月,时任上海市长的韩正即将率团访问美国旧金山。出发前夕,在美华人、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会长李竞芬发出一封公开信,题为《关于保护四行仓库遗址和建立大型纪念馆的建议》,信中说:

    衷心期盼市长阁下能审慎考虑我等海外爱国华人华侨对维护日本侵华史实的决心,同时四行仓库的保存不但可以拉近两岸人民的血脉,对于下一代的民族教育也是功不可没,再加上上海是世界经济首善之都,四行仓库的保存是非常符合经济及精神效益的投资,更是两岸和平统一的精神堡垒。

    上海的行动力确实也不错。当年8月,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牵头,在四行仓库举办“抗战珍存——上海市民抗战时期图文资料藏品展览”。同时,对四行仓库所在区域的整体规划也逐渐浮出水面,那是一个在当时还颇有些新潮的概念——创意产业园区。

    这是四行仓库从“批发市场”向“高大上”靠拢的开始。

    2006年11月,在“第二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期间,四行仓库作为第四批27个创意产业区之一,崭新亮相。

    但在此后数年间,这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毕竟在当年上海就已拥有75个创意产业区,后来更是层出不穷。“创意”泛滥,要脱颖而出确实也很难。

    2013年,四行仓库再次传出改造的消息。当时,四行仓库的业主已经是整合后的上海零售业巨头百联集团,四行仓库作为集团旗下“四行天地”项目的二期工程,计划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改造。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改造的目标是:

    打造成以金融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知识型服务产业园区。

    从“创意产业”到“金融服务业”,四行仓库的定位再次发生转变,这并不奇怪。在2010年前后,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已日趋成熟,金融服务业成为支柱产业。在时代的步伐中,80多岁的四行仓库需要适应。

    不久,又有新情况发生。2014年,四行仓库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终于真正进入文保序列。

    为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斗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15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念日之前,完成对四行仓库的保护和“再设计”。再设计的核心,是在原址建设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这应该是一个新的变化。至少在2014年1月媒体关于四行仓库改造的报道中,还不曾出现“纪念馆”的相关描述。另一个佐证是,2015年9月,百联集团旗下百联置业公司召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建设专题表彰会,会上说:

    自2014年6月至今,百联置业积极响应,坚决落实市委决策部署,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阻力,出色地完成了四行抗战纪念地的建设任务。

    “克服重重阻力”,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自我表扬。作为上海市属国企,百联集团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是没问题的,难度在于200多户商户的清场。这仅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完成的,后来在当地多个部门的协调下才得以实现。

    2015年8月13日,淞沪会战78周年纪念日之际,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这是上海唯一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几天大家蜂拥而至去参观的,就是这个纪念馆。

    但事实上,纪念馆并不是这栋建筑的全部。4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之外,其余2.2万平方米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不再是“金融服务业”,而是:

    创客中心。

    算一笔账

    在四行仓库建抗战纪念馆,对仓库业主百联集团来说,确实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也完成了任务。然而,做到这些就够了吗?

    百联集团成立于2003年,是由原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合并重组的大型国有商贸流通产业集团,旗下拥有多家知名卖场和购物中心,包括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上海第一八佰伴、华联超市、世纪联华、上海拍卖行等,其业务范围涵盖零售业、有色金属、汽车、化轻、机电、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等。

    并没有文旅产业。

    为了建纪念馆,百联集团清退了200多家租户,租金损失了一大笔。为尽量恢复建筑历史原貌,百联也主动整体拆除在原建筑上搭建的七层,第六层也进行了一定处理,失去了商业运营条件。这两层楼的面积约合4000多平方米。纪念馆的4000多平方米,也是无偿划转的。这样算下来,百联集团也算是“割肉”了。

    但账还有另一种算法,即使从公司角度,从商业出发。

    纪念馆建成后,四行仓库作为历史文化遗迹的文化品牌价值得以集中彰显。2015年8月,四行仓库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遗址名录。2017年12月,又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不断强化的文化标签,使四行仓库成为上海一座地标式的建筑。

    这种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是企业自身难以做到的。“四行仓库”四个字,成了高附加值的金字招牌。

    2016年3月,四行仓库内除纪念馆之外的2万多平方米迎来了新头衔——百联集团全球商业互联网科研与创客中心。这是一个以孵化科技型创业企业为主的众创空间。在集团发布的新闻稿里,有这样一句:

    百联科创中心选址于旗下的四行仓库,把上海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与时代脉动有牵有动,实现共振共享。

    当地媒体的报道则更激动人心:

    百联集团准备将抗战“地标”——四行仓库年内打造为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商业零售技术、模式、人才高地。

    瞬间就从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孵化器中脱颖而出的感觉有没有。

    “四行仓库”的文化品牌价值,成为企业极好的宣传利器。比如,在当年作为主战场的四行仓库主楼附近的光复路181号,有一座较矮的楼也叫“四行仓库”,同属于百联集团。这里也开发成了创意办公空间。虽然当年的战争并非发生在这里,但在发布招租广告时,也总喜欢引用抗战地标、历史积淀、人文底蕴这样的说法,凸显自身的独特性。

    对四行仓库的改造还为百联集团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就是对旗下多处历史建筑进行充满文化味道的改造。百联旗下实体商场众多,其中许多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建筑。

    2018年4月,上海市发布《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

    促进商业与工业、会展、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形成合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3月,百联集团专门发布了一本专注研究城市更新的书——《唤醒》,立足集团旗下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八个存量老建筑的修缮改造实例,梳理每一栋老建筑的建筑特色、历史变迁和人文底蕴,解读项目的改造定位规划、设计亮点与挑战,展示百联“创新改变城市、运营重构价值”的理念和实践。

    似乎印证了当年李竞芬女士在公开信里所言:

    四行仓库的保存是非常符合经济及精神效益的投资。

    然而做到这些就够了吗?未来“四行仓库”如何更好地保护,以及基于民族记忆、文化传承属性的旅游开发如何提升,都值得追问。甚至,作为一家商贸流通产业集团的百联集团,是否就一定合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四行仓库”的业主,或者是否要配置更专业的文旅板块,都可以讨论。

    在《八佰》电影上映前,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并不是热门旅游景点。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上限是5000人,据纪念馆负责人表示,以往暑期高峰期平均每天的客流量在1000至1500人。此前的一个高潮可能就是2015年8月纪念馆开馆首日,观众人数为3071位。

    疫情之下,纪念馆的参观人数上限由5000人缩减到2500人。电影热播后,“四行仓库”的预约参观潮已排至9月。似乎达到那本书名的效果——“唤醒”。

    诚如前文所言,对历史的追念和感怀始终是文化消费中潜力巨大的一部分。如何让这种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百联集团想知道,全国数不清的历史文化建筑和遗产也在期待解答,特别是那些曾经处于复杂历史时期的人和物。

    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镌刻的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这段碑文是由革命领袖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

    “人民英雄”不分党派,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都算。这样算下来,从现实操作层面,都可以名正言顺地算到“红色旅游”的范畴里。

    如今一进入四行仓库纪念馆,首先展示的就是一封家书:

    巧英吾妻爱鉴: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淞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乎!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

    这封家书是谢晋元奔赴淞沪战场前写给妻子凌维诚的,而妻子当时还怀有身孕。



    每念一遍,总让人情难自已。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标讯

    更多>

    热门问题

    更多>

    燃旅视频App下载